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化常识整理
1.中国古代的“三军”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大国,如晋设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左、右三军,其中,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后来,上军、中军、下军又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至唐宋以后,这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不过此时,“三军”的概念较之春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亲自统率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前军、中军、后军在我们今天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失了
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般的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合在一起"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著有《红高粱家族》《红树林》《蛙》等一大批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
3.古代的跳水运动
跳水运动的历史久远。人类在掌握了游泳技能之后,就开始有了简单的跳水活动。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花瓶上就有描绘一群可爱的小男孩正头朝下做跳水状的图案。我国在宋代出现了名为“水秋千”的简单跳水器械,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这可看作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
4.中国古代四大航海船
(一)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够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是深海优良战舰。
(二)广船。广船产于广东,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三)沙船。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沙船,也叫“防沙平底船”。它在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四)鸟船。船首形似鸟嘴,因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而又得名“绿眉毛”,它是我国的优秀船型,并与沙船、福船、广船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5.铭文
铭文,指刻写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诫等性质,多用韵语。
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缘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6.桃李满天下
据汉朝《朝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事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丢官只身跑到都城,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的方式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7.佃农的演变
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战国时即已出现有依附关系的佃农。魏晋南北朝时,佃农列入地主家籍,佃农要获得自由,必须经过放免和自赎等手续。唐宋时期,佃农阶层日益扩大,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从此佃农与地主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他们逐步取得一定的迁徙、佃田和退佃的自由。到了清代,随着定额租制和永佃制的发展,他们又取得一定程度上安排生产的自由,加以押租制的流行,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开始具有契约的色彩。
8.爵
爵,即爵位,是古代皇帝为赏赐官员而设置的,旨在区分等级以示荣宠。西周爵位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级,当时的爵位其实也是官称。商鞅变法时规定以军功授予爵位,这是一种新的爵位授予制度,是按爵位的高低授予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秦汉时期,爵位制度继续发展,形成了秦汉二十级爵。时至隋唐,爵位改分为九等。此后,历代爵位制度基本因循而又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这些拥有爵位者,在礼仪上享受相同品级官员的待遇。封建统治者对于爵位的授予,大都是出于自己的偏爱,有时也因为迁就一时的权势和时局,而滥加封授,使爵位增多,产生大量冗官冗职,导致种种弊端。
9.中国古代化学家---刘安
刘安是我国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炼丹家。他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就是说铜盐溶液遇到铁单质时,就会有铜单质生成。实则是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宋朝时,采用这种方法冶铜已有相当规模,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道:“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实则说的是黄磷的自燃现象。西汉时期的刘安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多种元素的性质和转化已相当熟悉。而近代德国化学家布朗特在1669年才发现磷元素,他的发现比刘安晚了一千多年。
10.文人与山水
山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游山玩水,不仅是古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古代士人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现,更是他们生命力的一种表现。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明达敏锐,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仁者”敦厚沉稳,跟山的特质相似,故乐山而好静。
11.古代官员任免升迁的常用语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任免升迁由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拜)旧时用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或以某种名义结成某种关系。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谪]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黜]贬斥。它与“罢”“免”“夺”等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乞骸骨]犹乞身。意谓使骸骨可归葬故土,旧时指官员年老自请退休。
12.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因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被称为“四六文”。
13.山水诗
山水诗,诗歌的一种。以山水名胜为描写对象,有的表现山水自然秀美、壮丽的景色,有的通过描写山水风光,抒发自己的思想情趣。对景物观察细致、形象清新逼真、语言富丽精工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山水诗在晋代已有,南朝宋谢灵运始开此派诗风,其后著名的山水诗人有南朝齐谢眺,南朝梁何逊,唐孟浩然、王维等。
14.传统文化中鸟的象征意义
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鸟的崇拜、占卜、禁忌等文化遗存。
传统文化赋予不同的鸟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鸿鹄象征理想、追求;大雁象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象征刚劲、自由、拼搏、成功;乌鸦象征小人、俗客庸夫;沙鸥象征飘零、伤感。最有趣的是风凰与鸱鹗(chixiao)。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凤凰与鸱鹗常常被放在同一个语言情境中,而其寓意却一正一反。凤凰象征着神圣、高洁、美善、祥瑞,鸱鹗象征着凡俗、卑污、丑恶、小人、凶灾。这些饶有趣味的鸟文化与其他民俗一样,是活的社会“化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很重要的文化意义。
1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孝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传统孝道只讲子孝,只强调做父亲的权利,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曲解。先秦时期,孝道中的父慈与子孝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且父慈的思想更为突出一些,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的盛行,才逐渐变为单方面要求孩子无条件遵从孝道的思想。在现今社会,父慈子孝的思想仍有其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是慈孝文化因子的携带者,更是慈孝文化的传承人。慈孝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对立,剔除其中封建专制
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不仅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还能调节人际关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16.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经常提到。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于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
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艳,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17.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不是卢沟桥的名字,而是金朝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封“燕京八景”的雅号之一,指在卢沟桥这里临水赏月,“一天三月”的景观。先说卢沟。现在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在金朝时叫卢沟河,“卢”意即“黑”,因河水呈黑色得名。清康熙时筑“永定大堤”以固河槽后定名永定河。再说晓月。宛平县在金中都以西十里,古代从京城出发,送行十里到宛平县卢沟渡口(1192年以前还没有卢沟桥),感情深的在这里再喝一场,醉宿一夜,第二天一早摆渡过河。再者这里是离京城(金中都,不是元大都,更不是现在的北京城)最近的临水的地方,古人经常来这里凭栏赏月,当晚就住在宛平。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看到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
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境。
18.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四大名园指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沧浪亭。
19.关于牡丹、荷花的象征意义
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荷花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作为虚心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纯洁)的象征。
20.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同时,它也是兵家“三十
六计”中的一计。“三十六计”中对它的解释为:“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其大意为保持原来的阵型不变,维持原有的态势,暗中转移自己的主力,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这一计与脱壳的蝉只留下空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21.风俗画
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表现社会风俗习惯及人民劳动生活的一种绘画形式。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魏晋而兴于宋。特别是北宋后期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
氛围、繁荣的经济文化。风俗画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层的生活面貌,因而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2.《孟子》
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宋代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23成年礼
我国传统成年礼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
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古代男子举行冠礼的年龄是二十岁,在宗庙举行,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加冠的吉日。加冠时,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
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但规模比冠礼要小得多,主要由女性家长为行笄礼者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
22.山水阴阳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
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
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
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23.轼
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获过平移用,古人在行车途中如要对人表示敬意,即扶轼俯身,这个致敬的动作为“式”或“轼”。大文豪苏东坡便“轼”为名,其父苏洵为他取名时深有讲究。苏洵认为轮、辐和轸(车厢后边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却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去掉了它,对车的完整性就有损
害。苏洵希望他的儿子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但又不过于显要的人。
24.“黄金台”的典故
燕昭王刚即位,想要广招天下的有才之士来帮助他兴国复仇,便询问大臣郭隗。郭隗对燕昭王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如果您是真心想要纳贤,不妨就从我开始,如果让天下的人看到像我这样没有才华的人都可以得到您的重用,他们就会不远千里来燕国了。”燕昭王觉得郭隗的话有道理,就为他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并为郭隗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他恭恭敬敬地请进了宫殿,以老师之礼相待。之后燕昭玊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来招揽天下的贤士。在高台上,燕昭王还放置了几千两的黄金,送给那些贤士。终于,大批贤德的人闻讯而来。后来这座高台便成了著名的“黄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