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国学校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史依凡在汉语课上进行随堂测试。新华社发
【语言文字·第七十八期】
伴随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国际传播迎来新机遇。但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的移动学习方式对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也形成了冲击。面对新形势,汉语国际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
挑战之一:师资培养不能满足海外需求
新形势下国际汉语教师需求的多元化与国内师资培养的单一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高校培养的师资仍以教授来华成年学习者的通用型教师为主,而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趋势、母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人数增多带来的国别化、语别化、少儿汉语教师的需求等都要求师资培养的相应转变,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模式去培养。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学习需求、教学目标等存在差异,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就有不同的领域和层面。与此相应,每个领域或层面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在海外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课堂变得足够有趣从而吸引少儿汉语学习者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如果是在国内高校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对词汇和语法点的准确把握及讲解能力的要求就更为突出。
学习者的母语母文字与汉语汉字的距离也会导致教学上的差异。在韩国、日本等汉字圈国家,根据中日韩字形上的异同以及汉字词进行针对性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非汉字圈国家,引导学生建立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认知并培养字感就成为汉字教学的首要任务。这种母语环境下的国别化、语别化教学逐渐成为国际汉语教师要面对的常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相应转变。
世界各地教学标准、授课模式及学习文化的不同,也要求教师跨越文化障碍,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以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挑战之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移动学习
信息化时代的移动学习方式,突破了教学双方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碎片化学习。传统的以纸质教材为主的课堂面授不再是唯一模式,手机软件的辅助学习功能倒逼汉语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研发契合移动互联时代新需求的学习软件,还要将课堂教学和课外线上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碎片化和系统性有机结合。
新兴社交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让汉语学习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可以利用微信进行课堂听写、作业提交等教学活动,也可以使用幻灯片和智慧教学软件,增强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的互动性。师生之间平时在各类群里联系尽可能用汉语进行,学生可以在完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习得某些语言点,教师也可以随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新媒体营造了可贵的真实交际场景,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也带领学生及时掌握新媒体的使用,为迅速进入汉语交际环境创造了无缝衔接的有利条件。
挑战之三:工具书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笔者曾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使用及需求情况进行了国别化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习者已基本放弃纸质词典,转而使用下载到智能手机的词典软件。尽管手机汉语词典还不够完善,但因其查词方便、便于携带、有发音这三大优势,成为用户首选。
现有手机汉语词典的一大问题是良莠不齐,权威词典严重缺失,用户满意度不高。比如,在学习者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大象词典(DaxiangDict)等五种手机汉泰词典,存在只提供对等词、不分列义项、释义有错误、没有例证等问题,无法满足查询需求。
另外,学习者使用时经常切换多部手机词典,查询过程曲折复杂。调查中,五成以上的汉语学习者拥有两部及以上手机词典,在遇到生词理解或表达需要时,经常切换使用。在两三种甚至四种语言之间翻译转换,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而且会在翻译中丢失或增加某些语义特征,甚至造成误导,不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词义和掌握用法。
还有一部分中高级学习者使用手机版《现代汉语词典》,因为信息更全面,释义更准确,例证更丰富。然而,《现汉》的释义词难度经常高于被释词,并不适合将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如“聪明”属于汉语水平考试(HSK)2级词汇,在词典中被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其中“发达”是HSK5级词汇,“智力”6级,“理解、能力”4级,难度明显高于被释词。
外向型词典不仅是帮助外国学习者识文解语的小小工具书,还关系到汉语汉字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关系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作为汉语母语国,编纂开发知名权威的外向型辞书义不容辞。目前的汉语学习词典需要加快编纂与开发具备以下特征的手机词典:一是高质量的国别化双语或双解词典,二是释义准确、例证典型的实用性词典,三是遵循二语习得规律的精编词典。
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在汉语国际传播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了解国际社会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情况,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国际汉语师资力量。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并逐步推出服务国家需求的外向型辞书产品,助力国家语言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