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班与学校
(一)永成班
山西梆子科班带戏班。约建班于清乾隆三十年后。班主刘录,字福寿,艺名九万官,龙门县(现属赤城县)上仓堡人。股东姓王(真名不详),怀来县鸡鸣驿人。班址设鸡鸣驿。
班内有演员五十多人,艺徒五十多人,分大班、小班分别进行演出。根据戏台题壁载,该班曾在乾隆四十年、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年有演出题壁,时延二十余年。
主要剧目有:《古城》《白兔》《蝴蝶梦》《河东》《火光阵》《进瓜》《黑窑书》《盗宝》《三香合》《绣楼记》《上任》《南唐》《木鱼》《剪发》《桃园》、《荆州》《罗带》等。
(二)永顺和班
山西梆子科班带戏班。永顺和班亦称裴家小班,清光绪六年(1880)在怀来县狼山村兴建。班主裴永祯。聘请“刀马旦”为文教师,“小黑子”为武教师。鼓师芦锦,大弦程文治。
永顺和班是狼山村众多戏班中最兴旺的一个戏班。建班之初称裴家小班戏。戏班的宗旨是:建立科班传艺授徒,而后成戏。班内文武场(乐队)、演员概不外聘,全部用的是本科班艺徒。故有,狼山小班用的尽是家里人之说。该班对艺徒要求极其严格,唱、念、做、打全面培养。戏班建立后,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或家中兄妹较多无力扶养的穷家子弟纷纷慕名投班学艺。
当时学戏者,进门先拜郎神(旧戏班中供奉的“祖师爷”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然后拜班主、教师。由班主宣布班规。
科班规定:凡志愿学艺者必须服从班规,否则不予接收。所收艺徒均立契约,由科班和家长或保人各存一份。科班班规规定:
一、学艺期为六年,期间管吃、管住、挣钱归班主。出徒后,谢师期为一年,工钱归班主。
二、所招收艺徒均为男性。
三、根据天资条件安排行当,不论学什么角色一律都得练武功。
四、不招收狼山艺徒(因学艺艰难,怕家人见了心痛)。
五、学艺期间,悬梁自尽、车碾马踏,投河奔井、练功致残者科班概不负责。
科班建立后,艺徒最多时达八十余人。每天五更起床喊嗓练功,饭后学戏,下午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田地劳动。
该班对武功要求尤其严格。清早拿顶不许排溺,闭口只准纵鼻孔出气。常有孩子们坚持不到一柱香,顺头流下尿来。练小翻时,教师在鞭鞘上系一小铜钱,用皮鞭抽打助翻。过大跤歇时,用一根长满刺的“毛擀杖”在腰间点过。启蒙戏有:唱功戏《斩黄袍》。武功戏《溪皇庄》等。在生活上也很艰苦,晚上俩人一床被,翻身说话便有“看功的”打一长杆。吃饭时菜是小罐泡咸黄豆,一口饭只许夹一次。狼山人至今仍把学戏叫做“打戏”。后来在怀来境内,以至张家口地区,出现这样一句口头语“戳狼山去”。大概意思是,你要是惹人讨厌,就让你到狼山去受罪。
科班冬天集中时间授徒排戏,春秋二季在附近几个县巡回演出,夏天到坝上唱会台子戏。戏班有一条规矩:在外地演出,班内演员一律外罩青一色的衣服,严禁单人行走。一则怕在外惹事生非,再则由于谢师期不满,惟恐其它戏班高价收买或骗走。那时坝上地广人稀,时有土匪出没,由于班内演员皆善武功,至使一些土匪也另眼看待。戏班每年正月十五先在本村唱头一台戏,以后直到十月初一关庙门才回到狼山。
“永”字和“顺”字二班艺徒出科后,戏班定名为东口永顺和班。此时戏班已初具模,在外演出若碰上双台口,亦能分班演出。其行头也与众不同,别的戏班演《马方空城计》本应九个服饰一样的旦角出场,而他们只能出三四个人,行头也不齐整。永顺和班演这出戏,九个旦角是内罩金铠,外穿蟒袍,再披一色斗蓬,足见该班之富有。当时内蒙多伦的山西会馆戏楼,讲究半月不唱重样戏,除狼山永顺和班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戏班外,一般戏班是不敢应演的。
永顺和班阵容强大,力量雄厚,剧目齐全,高徒林立,个个身怀绝技。观众最喜看的就是他们的狼山梆子(山西梆子流派——东路梆子)唱腔和武戏。他们走一处,响一处。唱一方,红一方。沿路盛誉载道,名重一时。塞北坝上坝下及山西、内蒙、京师部分地区都留下了该班的足迹。
光绪年间,张家口有三座名戏园。永顺和班初次进口,便以“盖三园”而闻名塞北。戏班离开张家口后,致使三座名园不得不添演武戏。
裴家小班培养出“永”字和“顺”字二科艺徒后,又培养出了一个“冠”字班。这些艺徒来自附近各县其中以涿鹿、矾山、河西(妫水河西,指官厅片)一带的弟子较多。现在知道者其中“永”字辈有:永林,涿鹿县矾山人,工须生,擅演《五丈原》《斩黄袍》等袍带戏,嗓音、身段都不错。永照,小名常满子,涿鹿县矾山人,工青衣,他演的《飞虎梦》给人的印象很深。永红,怀来县麻峪口人,工武丑,艺名“懈怠丑”。“顺”字辈有:顺金,怀来县新保安人,工文武小生,扮相英俊,擅演《狄青借衣》《书生剑》等戏。顺玉,赤城县城关人,工黑头,扮相、身架俱佳。顺太(崔文),涿鹿县野场人,工胡生,艺名“背锅生”。李长胜,小名大老虎,涿鹿县水磨村人。工须生,艺名“另安脚”。杨吉庆,涿鹿县下水谷村人,工武生,艺名“刀劈生”,此人后来在宣化黄德胜科班当过教师。他的儿子杨胜鹏,在内蒙呼和浩特艺校当顾问,也是名花脸。“豆腐生”,工穷生。“冠”字辈有:全冠,怀来县刘总坟人,名叫希万禄。还有照冠、喜冠。以下也为该班艺徒,但不知出自何科班。王瑞,怀来县黄营村人,工彩旦,艺名“三盏灯”。大老疙瘩,怀来县西坡底村人,工大花脸。二老疙瘩,涿鹿县水磨村人,工二花脸。“舍命生”怀来县黄营村人,工红生。“收秋红”又名“高粱红”,工须生。“吃倒狼山”,怀来县石盘口人,工武丑。马大辫子,工武生。大嘴青衣,涿鹿县下水谷村人,工青衣。翎子生,工武小生。“骆驼旦”,小名寇成子,艺名“浪倒旗杆”,工花旦。家雀旦,涿鹿县青山沟人,工花旦、青衣。刀马二子,工刀马旦,后改工武丑,住赤城蔡老疙瘩班任教师。苗老旦,工老旦兼花脸,曾住赤城范成明戏班。常顺,小名皂对子,怀来县曹窑村人,工文丑。狼山十二红,涿鹿仓上人,工须生。祁旺,工刀马旦。靴子丑,工文丑。鸡毛丑,工文武丑。萝卜红,怀来县北辛堡村人,工须生。刘存义,怀来县前郝窑村人、工文武老生。赵子有,河西人,工文丑。十一红,工须生。结巴黑,涿鹿县矾山人,工大花脸。小金钟,工刀马旦。张尚礼,工花旦。王志刚,工须生。“六岁旦”,工花旦。还有赤城县的春宝子、金豁子、割肉红,王大脚板、白海、黄大顺、九灯叉、刀马墩等。
1901年,永顺和班在坝上喇嘛庙唱戏,戏箱被土匪抢劫。为维护戏班声誉,不致于使其败坏在后辈手中,裴班主在归终前(1902年)下决心将一代名班解散。
此后,永顺和班艺徒流散各地戏班均为台柱,有的被聘为教师。直到现在,塞北戏剧界老艺人还仍将裴永祯班主尊为师爷。
(三)永庆班
山西梆子科班。建班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班主潘永红(兼教师),班址设在怀来县麻峪口村。
其班内艺徒大部分来自怀来县小北川和赤城刁鄂一带。入班后均按“喜”字辈起名,主要有:喜成、喜魁、喜顺、喜曾,还有甘泉庄蔡老疙瘩、头二营“砂锅红”、赤城晋北庄“咬牙黑”等人。潘班主按在狼山班学艺时全套规矩传艺授徒,每个演员除各有行当外,均练武功。由于潘永红因才施教,授徒有方,培养了很多戏剧人才,其中以喜成(王德魁,人称“飞刀生”)最有名气。
永庆班边授徒边演出。代表剧目有:《黄国香碾磨》《老秀才听房》《伐子都》等。在怀来、涿鹿、蔚县、龙关、赤城一带演出。
(四)怀来文艺大学戏剧系
图怀来文艺大学是在怀来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中国文联各协会下放干部参加下创办的一所艺术学校,1958年9月6日在怀来县二台子村举行开学典礼。中国文联各协会送了贺信和礼品,祝贺怀来文艺大学诞生。
怀来文艺大学的主要领导和老师均由文联干部担任。校长:佟韦(中国文联联络处秘书兼怀来县文教局副局长);副校长:隆荫培(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编辑);教务长:潘继吾(中央芭蕾舞剧院教师)。1958年年底,佟韦、隆荫培调回北京,由潘继吾任校长,常大安(怀来县委宣传部干部)任党支部书记。
文艺大学下设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五个系。戏剧系系主任王广地(中国戏剧家协会干部),戏剧系还从商都县聘请了俩位二人台艺人(郭有山、尤八子)。
授课方法:文艺大学各系讲授一般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采取的是创作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目标:文艺大学主要是为农村培养文艺骨干,同时在教学中发现人才,为建立怀来县文工团奠定基础。
戏剧系学员有:黄金梅、贾素娥、贺金梅、刘丽丽、孙秀英、陈有太、李文金、张玉英、封景英、王兆荣等。
主要剧目有:《关不住的姑娘》《小二姐做梦》《阮浪花》《白毛女》《烟火棍》《探病》《舞石滚》《全国农村一片红》《一串铜钱》《风雪摆渡》《驼子回门》等。
文艺大学共毕业二期学员。第一期五十名,毕业时间为1958年12月。第二期一百名,毕业时间为1959年4月。1958年12月份,由戏剧、音乐、舞蹈三个系组成的怀来文艺大学歌舞剧团,到北京中国文联、团中央做汇报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小二姐做梦》《阮浪花》和《全国农村一片红》。在中国文联礼堂演出时,郭沫若、叶圣陶、阳翰笙等领导同志接见来京的怀来文艺大学全体同志,并观看了他们的演出。
1959年4月,怀来文艺大学停办。
(五)怀来县老年大学戏剧班
原为在沙城文化广场晨练时演唱晋剧的沙城晋剧社。为了弘扬戏曲艺术,使这一传统剧种后继有人,经编者联系推荐,将全部乐队和演唱人员编入怀来县老年大学,设戏剧(晋剧)班。
县老年大学校长刘世英聘请了原任内蒙托克托县晋剧团团长范玉龙(详见传记)任戏剧班教师。选出张翠兰(女)为班长,孙太、于桂林为副班长。学员由乐队演奏人员和演唱人员两部分组成。乐队鼓师:徐荣、白振恩、李忠祥。
文场琴师:孙太、郑太有。二弦:刘长根。三弦:宗贻甫、倪德志。二胡:田占元。女学员有:闫振英、陈平、姜新华、姜卫华、刘生玲、王翠莲、连荣凤、孙奇翠、李迎春。男学员有:邱全福、徐卫军、李长春。连同乡村跑校学员,(其中沙营村有侯文全等十三人,夹河村有高生魁等十六人,闫家房四人)计五十余人(还有陆续报名的)。
县老年大学原计划将戏剧班安排在下年春天开学时上课,鉴于学员们求学热情迫切,学校破例提前开课(称预科班),时间安排在每星期四下午上课,星期一、星期六下午排练。
2005年11月17日正式开学上课。11月21日,戏剧班为全校师生举办了专场演唱会。闫振英、邱全福等学员演唱了名段唱腔;新任戏剧班教师范玉龙演唱了《见皇姑》中包拯的精彩唱段;前来祝贺的沙营村晋剧团团长侯文全,演唱了《下河东》中赵匡胤的唱段;夹河村晋剧团团长高生魁演唱了《三娘教子》中老薛保的唱段。
县老年大学召开全校教学研讨会。戏剧班为大会演唱助兴。参加研讨会的县四大班子领导有县委副书记王秉冬、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万玉、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王建军、政府副县长侯占芳、政协副主席乔桂生和老年大学全体师生,对新成立戏剧班学员们的演唱给于了高度的评价。正如编者在给戏剧班的贺诗中写道的:
怀来清代多名戏,塞北尊称东路王。
幸有师生传妙曲,校园喜闻山西梆。
县老年大学对戏剧班的建立非常重视,拨款五千元购置全套晋剧文武场乐器,待条件成熟时还要购置戏装。
怀来县老年大学戏剧班刚起步,在课程安排上,考虑到乐队和演唱人员虽喜爱戏曲,但是大都没经过专业正规训练,还得从头学起。按范老师讲:文武场得讲尺寸、板眼,演唱人员主要是纠正唱腔发音、口形,全体演员都得懂山西梆子的历史、戏剧基本常识和乐理知识。